《习近平在正定》采访实录第二十二篇:“习书记多次到西兆通调研”
来源:河北党史网 字体:【大 中 小】
西兆通镇位于石家庄东北部,原属正定县,2001年划归石家庄市长安区,现在是石家庄的商贸新城。习近平总书记上世纪80年代在正定县工作期间,多次到西兆通调研指导工作,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编者
“习书记调研问的都是内行话”
采访对象:周田车,1957年3月生。1975年任西兆通大队革委会副主任。2001年任西兆通社区党委书记。现任西兆通社区党委副书记。
采访组:本报记者邱然陈思黄珊
采访日期:2017年4月19日
采访地点:石家庄市西兆通镇政府
采访组:周田车同志,您好!您一直在西兆通做基层领导工作,当年同习近平同志见过面,请您讲讲第一次见面的情形。
周田车:好的。我一共和习书记见过3次面。第一次见到他,大概是1982年9月。有一天,我到三角村去开棉花生产现场会。当时,习书记就在三角村主持这个会议,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他穿着一身绿军装,裤子挺旧,背着一个绿色军挎包,脚穿一双黑布鞋。当时我不知道他具体什么职务,但是觉得这个县里新来的干部真年轻、真朴素,讲话办事有条不紊,真行。
当时,县委的史文山同志也在会议现场,他告诉我,习近平同志是我们的县委副书记。会议结束后,我找到史文山同志,跟他聊棉花种植的事。我说:“我们大队正在搞一个棉花新品种,挺好的,你有时间能不能到我们那儿看看?”
习书记在旁边听到了,就主动过来跟我们聊天。他问史文山同志:“这位同志是哪儿的?”
史文山同志就向习书记介绍我:“他叫周田车,是西兆通大队的年轻干部。”
习书记接下来就问了我和我们大队的情况。他说:“你在你们大队是什么职务?”
我说:“我在我们大队当革委会副主任。”
习书记问:“你们在搞什么新品种?规模有多大?”
我说:“我们现在搞了60多亩的棉花试验田。”
“现在情况怎么样?”
“现在基本成功了。习书记,您抽时间到我们那儿看看吧!”
习书记很高兴。他点点头,答应说:“好,行!我抽时间就去!”
采访组:他是什么时候到你们那儿考察的?
周田车:他平时工作很忙,估计是一时没有抽出空。他是第二年秋天来的,当时他已经是我们的县委书记了。那次,是我第二次见到习书记。
那是一个上午,我们大队全体干部还有一些党员、社员代表,共20多人,在大队的一间屋子里开会。
我们当时正在研究上马一个企业的事。那个时候体制束缚还挺厉害的,原则上不允许大队搞企业,但当时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支持和鼓励我们办企业。我们就聚在一起商量这个事儿,正开着会呢,一看,门口站着个穿绿军装的小伙子。别人可能没见过他,但我认识他。我连忙走过去说:“习书记,你怎么来的?”
他说:“我从河滩过来的。”
我说:“你知道坐船的位置?”
习书记笑笑说:“我知道啊。”
我们大队支书一看,是县委书记来了,吃了一惊。因为习书记来,既没通知公社,也没告诉大队,骑个自行车就直接来了。大队支书赶忙迎上去,请习书记到屋里坐。
习书记说:“你们开会吧,我就不坐了,我到你们农场去看看。”
大队支书说:“习书记,我让主任领你去。”
习书记说:“不用。你们开会,找个人领我去就行。”
后来,我们就找了个技术员领习书记去农场,他也没让任何干部陪同。他到试验田,问了技术员很多问题,问种植技术,问田间管护,问疾病防治,问水肥施用,问棉花产量,方方面面问了个“底儿掉”,考察得特别细致。考察完,他自己骑车就走了,也没在我们这里喝一口水,吃一口饭。
技术员回来跟我们说:“你别看习书记是城里人,又那么年轻,他可是对棉花种植特别精通,问我的都是内行话,懂得不比我们技术员少。以前我开会,听过他几次讲话,对棉花特别懂。就要这样的人当干部才行!”
采访组:您刚才说,一共和习近平同志见过3次面,请您讲讲第三次见到他的情景。
周田车:我第三次见到习书记时,他已经离开正定8年了。这8年当中,习书记虽然在福建工作,但他和正定的干部群众还一直保持着联系,而且有很多来往。他还组织了正定的基层干部到福建去挂职锻炼,学一学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先进经验。
1993年7月,我们正定县一个县委副书记带队,还有一个政协主席陪同,领着我们一批村干部20多人,到福建去了。习书记欢迎我们,大家一起合了影。照相后,副书记把我们挨个向他作了介绍。习书记一看到我就说:“这个小伙子,我认识!”
我说:“习书记,您还记得我呀?!”
他说:“记得呀。年轻人,好好干!”
之后,习书记给我们大家做了一个简短讲话,主要是欢迎大家来福建,希望大家沉下去,好好学习。此外,他还给我们讲了福建的一些生活习惯。
我被安排到福州的一个村挂职锻炼,这个村和我们西兆通的区位条件比较相似,都是紧靠市里,工业发展得好,高速公路修得很先进。我在村里和当地人朝夕相处,有很多交流,当地人谈论起习书记,都是赞不绝口。
他们说:“习书记平易近人,经常过来看我们。”
他们还说:“习书记特别关心我们基层的工作。”
我在村里一个规模相当大的造纸企业参观,那位厂长也认识习书记。他说:“习书记把我们这些企业都跑遍了,他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抓得非常到位。”
在村里挂职了一段时间,有河北来的同志提议说:“咱们去市委看看习书记吧!”
福建当地的同志说:“千万别去,习书记太忙,他平时的工作安排得非常满,可以说每天都争分夺秒啊。”
我们一听,也觉得不好打扰他,就作罢了。我们在福建农村挂职的这3个月,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经验,挂职快结束的时候,我有些要紧事,大约提前10天回了河北。后来开的告别会我就没有参加,也就没有跟习书记见面。
后来,从福建回来的一位同志跟我说:“告别会上,习书记还打听你呢,问‘小周为啥没来’。”
我说:“那你得帮我跟习书记解释啊!”
他说:“放心吧,我给你说清楚了。”
我说:“习书记的记性真是好啊,这么多人,还有福建的同志坐在一起,谁来谁没来,他都很清楚。”
他说:“是啊。吃饭的时候,习书记一个桌一个桌都转到了,问我们的学习情况、考察情况。他这次组织咱们过去挂职,可不是走走形式,习书记要确保我们都取得真经,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习书记组织正定基层干部到福州农村挂职锻炼”
采访对象:武贵生,1952年4月生。1976年任西兆通公社凌透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95年任凌透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退休。
采访组:本报记者邱然陈思黄珊
采访日期:2017年4月19日
采访地点:石家庄市西兆通镇政府
采访组:武贵生同志,您好!您是西兆通的基层干部,当年曾受习近平同志邀请和正定其他基层干部一起,到福建省福州市农村挂职锻炼和学习。请您谈谈到福建后的工作、学习过程,以及您的感受。
武贵生:1993年,习书记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虽然离开正定8年了,但还一直记挂着正定。为了提高正定县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也为了开阔大家的眼界,他组织我们到福州挂职锻炼和学习。县里当时派去的,主要是乡镇和村一级的干部,由两位县领导带队。
我们一行人到了福州,见到了习书记。在欢迎会上,他首先对我们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之后就直奔主题,给我们详细讲了都要到什么地方挂职、做什么工作、怎么做、学什么东西、怎么学等等。
习书记还嘱咐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干工作、学经验。把这里的经验好好总结,回到正定以后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
3个月的挂职锻炼,确实给我们这些“土干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福建干部开放的态度、超前的意识,还有福建人民的活跃、勤奋、智慧、敢打敢拼的精神,都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具体的东西,比如开办乡镇企业的具体工作方法,如何根据城市的需要来发展农村经济,等等。
挂职锻炼结束时,习书记给我们送行。欢送会上,他给我们分享了他来福建这么多年的心路历程。他说,自己刚到福建厦门的时候任副市长,在这个沿海开放城市,工业、商业、金融等非常发达,和过去以农业为主的正定县有非常大的差别。所以,自己要一边干一边学,才能跟上形势。后来,到了宁德当地委书记,宁德是山区,当时相对比较贫困落后,情况也更复杂一些,和厦门这种发达的大城市有很大不同,在宁德这样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就要大力抓基础建设。
习书记说,我们到什么地方就要唱什么歌,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去做工作。你们现在在福建学到的经验,对你们应该是一种启发、一种借鉴,开拓你们的思路,但回到正定以后,处理具体工作决不能拿福建的做法生搬硬套,而是要把握正定的实际,把思路理清、关系理顺,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我认真回顾了福州3个月挂职锻炼的经历,花了一些时间深入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习书记在欢送会上嘱咐我们的话,我也一直牢牢记着。回到凌透村以后,特别是我当了村党支部书记以后,根据习书记说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去做工作”,首先沿着滹沱河岸边治理几千亩沙地,当时我们领着群众在沙地上开垦了几百亩果园,还把过去疏于管理、感染病害的果树全部更新。这样,不仅有效地镇住了风沙,也优化了滹沱河的生态环境,同时农民也有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我从福建3个月的挂职锻炼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那次福建之行的经历,和习书记嘱咐我们“到什么地方就要唱什么歌”的话,我都牢记在心。
“习书记周末骑车冒雨来西兆通调研”
采访对象:李正,1952年生。1982年任西兆通公社党委委员、秘书。1984年任西兆通乡党委副书记。2012年退休。
采访组:本报记者邱然陈思黄珊
采访日期:2017年4月19日
采访地点:石家庄市西兆通镇政府
采访组:李正同志,您好!您第一次见到习近平同志,是在西兆通公社任党委委员的时候吧?您当时接待了他,请讲讲那天的情况。
李正:1982年7月,玉米长到一米多高的时候,一个周末的下午,下着小雨。我在公社办公室,看到外边大厅里站着一位个子高高的小伙子,好像在找人,我就出去了。
我还没开口问,他就先跟我说话了:“李正,今天是你值班?”
我说:“是。”
这个小伙子说:“我今天不走了,在这住一天,搞调研。”
我定睛一看,认出来了,原来是县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县里开会的时候,我和他见过面,没想到他还记得我的名字。
我说:“那这么着吧,你先上我办公室等一下,我给你安排一下地方。”
习书记说:“好办。你给我准备一间屋,有脸盆、毛巾、香皂就行了。然后,你把你们公社这几个大队的年报找出来,我今天晚上看一下。”
我答应着,就连忙去办了。很快,我把二楼西北角的一个房间准备出来了,让习书记先进屋洗把脸,休息一下。然后,我又找到了习书记要的资料,给他送过去。
接下来,我就给习书记安排晚饭。因为这天是周末,我们单位食堂做饭的厨师吕师傅已经收拾好准备下班了。
我说:“吕师傅,县委的习书记来了,今天不走了,在咱们这搞调研。你给他弄点吃的吧!”
吕师傅刚要出门买菜的时候,他哥哥吕正兴正好来了,跟我们在大厅碰了个面对面。吕正兴在县科委工作,和习书记认识,听我们说习书记来调研,食堂也没有饭菜了,他就说:“那就别张罗饭菜了,到我家吃饭吧!”
于是,我去叫上习书记,我们几个都骑着自行车,到了吕正兴家。我和吕正兴给习书记简单聊了聊大队的基本情况。当时,我们聊到东兆通有一个玻璃厂,那个厂不算景气,经营得不太好。我主要谈了谈大队现在是怎么办的,怎么解决问题的。习书记听得很认真。
谈了一会儿,吕师傅炒好了四五个菜,饭也做好了,我们就吃饭。习书记一边吃一边跟我们聊,问了其他乡镇企业经营的情况。
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从干部到群众思想都不太统一,“左”的思想还很有市场。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束缚。我们十里堡有个玛钢厂,主要生产钢窗、建筑、建材,这是一个小厂子,其他上规模的工厂就没有了。
习书记把这些厂子的情况比较详细地问了一下,问到了这些乡镇企业的规模、经营的效益、人员的构成、工人的技术水准等等。我因为来的时间不长,不到一年,所以当时掌握的情况也不是很多,说得也不多,就是把我了解的一些基本情况都跟习书记讲了。
习书记就说起集中发展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好处,而且提出不但要放心大胆地搞,还要上规模。他还说,咱们应该走出去,多看看沿海、南方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后来,我们又谈到了农业。我们当时的农业生产比较单一,主要就是小麦、玉米,习书记说:“农业只靠这些也不行,要搞现代农业,要大力发展深加工、养殖、肉蛋奶,供应城市,抓准城市的需求来发展农村经济,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起来。”
我们一边吃着饭,一边听习书记讲,这个把小时真是充实。他确实讲得好,我们一边听着,心里面暗自佩服——别看习书记这么年轻,真是有思想、有水平。
那天晚上,习书记熬夜把我们公社1979年到1981年这3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年报全都看完了。
第二天早上,我去看他,他把年报还给我,说:“这些年报我都看完了,你收起来吧。”
我说:“习书记,你一晚上看这么多资料,够辛苦的。”
接下来,习书记跟我告别,骑自行车赶路回县城了。本来周末可以好好休息的,他还冒着小雨骑车到我们这里来搞调研,真是不容易。
采访组:从那次以后,习近平同志再来到西兆通公社,您和他又见过面吗?
李正:又见过一次,是在1983年春夏之交。那次,他也是来我们公社搞调研,但不是我接待的他。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在公社后面的食堂遇见了他。当时他正在和公社的同志们一起排队打饭。打好了饭,他就坐在食堂外面的水泥凳子上,和大家一起在用水泥废楼板搭的“饭桌”上吃饭。一边吃,一边和我们聊天,很轻松也很愉快。
习书记的人才战略有效实施以后,大量的专家和学者到正定来,为正定的发展出谋划策。1984年,他请了一位香港的经济学家做我们正定的经济发展顾问,到我们这里来考察。这位香港顾问,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经验,也提供了很多“走出去、请进来、谈项目”的办法,给我们出了很多有用的主意,做了不少事。
也是这一年,习书记在正定召开三级干部会。会上,他动员人们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希望我们能够到南方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多学习先进经验。
根据习书记建议,这一年我们就到浙江温州去考察了一次。那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让我们非常震惊,大大开拓了我们的思路,我们也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第二年,我们一下就上了20多个项目,而且大部分项目都运行得很顺利,我们的乡镇企业就稳稳当当地发展起来了。
“习书记脑子里想的都是让老百姓赶快富起来”
采访对象:孙树栋,1955年1月生。1980年8月到西兆通公社当司机。
采访组:本报记者邱然陈思黄珊
采访日期:2017年4月19日
采访地点:石家庄市西兆通镇政府
采访组:孙师傅,您好!请您谈一谈当年见到习近平同志的情景。
孙树栋:1982年7月,习书记骑着自行车到我们西兆通调研。那时候,李正同志是公社秘书,负责接待习书记。我是司机,算个见证人。习书记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第一次见到他,觉得他很年轻、很朴素,穿个绿军装,也没人跟着,骑着“二八”大链盒自行车就来了,跟我们普通老百姓没啥两样,所以给老百姓的印象特别好。
那天下午,习书记一来就看我们公社几个大队的年报,然后到我们食堂大师傅吕浪创的哥哥吕正兴家里去吃的饭。吕正兴在正定县科委工作,之前和习书记就认识,他们工作上有交往,彼此也熟悉。他在城里没房子,每天都是下班就回村。那天他听说习书记来了,就把习书记请到家里去吃饭。习书记吃完饭回到住处,继续看年报。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第二次到公社来,您又见到他了吧?
孙树栋:是的。1983年春夏之交,我又见到了习书记。那天,他到我们公社来调研,在我们食堂吃了个便饭,他和我们公社的同志一样,排队打饭。然后在食堂外面大杨树下的水泥板上吃饭,和大家边吃边聊。我当时也在习书记旁边一起吃饭,听到他跟李正同志聊了很多农村的问题,问老百姓的生活、生产队的经营等等这些工作上的事情。习书记这个人,无论吃饭还是聊天的时候,注意力都始终放在工作上,无论啥时候,他脑子里想的都是咋样才能让老百姓赶快富起来,腰包怎么才能鼓起来。他比我们自己还上心,想得还多哩!
采访组:我们看到您提供的一张轿车的照片,这辆轿车是什么来历?请您给我们讲一讲吧。
孙树栋:这是国产的老上海牌汽车,1984年县里给了西兆通一辆,还给了永安乡一辆。这种车,是咱们中国自己产的第一代轿车。那个年代,我们农村基层单位有这样一辆轿车,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我们西兆通在正定是经济发展最好的乡镇,习书记给我们这辆车,一方面是鼓励我们,一方面也是支持我们的工作。这么好的车,习书记自己不用,却给我们用,真是了不起!
习书记离开正定以后,我也一直开这个车。我把这车保养得很仔细,每天擦得很干净。虽然它来的时候就是一辆旧车,但我一直好好伺候它,性能一直也没什么问题,我们一直开了好多年。
(本系列完)
责编:岳雪侠 黄世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