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仲韬是中共台城特支和安平县委的主要创始人,是冀中地区早期革命的发动者之一。他在李大钊指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开创了党把支部建在农村基层的先河,在中共农村党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为信仰奋斗终生,为革命散尽家财,最后倾家荡产、双目失明、家破人亡,却信念如初、无怨无悔;他一生赤诚、满门忠烈,命运坎坷、大起大落,事迹感人至深,具有传奇色彩,每每读来让人潸然泪下。他的功勋可能无法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相比,但在我眼中,他的身上同样闪耀着先驱者的光芒。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信仰纯粹、对党忠贞,心系苍生、胸怀大义,舍生忘死、不懈奋斗,历经万难、不改初心的政治品格。读懂了弓仲韬,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共产党人牺牲奉献的崇高伟大,就能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弓仲韬信仰纯粹、对党忠贞,把身家性命都献给了党和党的事业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以其坚定的信仰和无比的忠贞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列强欺压、国家蒙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探寻救国救民道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率先在国内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最早关注到农民问题,号召革命青年到农村去教育农民、解放农民。弓仲韬出身书香世家,在上中学时就怀有救国救民的情怀和帮助穷人的理想。在天津北洋法政学校读书期间,弓仲韬结识了李大钊,共同的使命感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正是受李大钊坚定信仰和高尚人格的影响,弓仲韬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的滚滚洪流。在以后漫长的风雨岁月中,无论顺境逆境,富裕贫穷,甚至在痛失父母妻儿的情况下,他都始终信仰坚定、对党忠贞。
1923年,受李大钊派遣,弓仲韬辞去北京沙滩一所小学的教职回到原籍,传播马列主义。同年8月,在李大钊的直接指导下,经中共北京区委批准,在安平县台城村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台城特别支部,此后弓仲韬全身心地投入安平县及周边地区建党工作。随着安平北关高小、敬思村党支部建立,中共安平县委成立,安平与相邻的饶阳、深泽建立了联合县委、中心县委,台城星火沿着滹沱河畔蔓延开来,燃亮安平,燎原冀中。在台城特支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尽管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甚至生死考验,弓仲韬从未怀疑过马克思主义,从未放弃过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他把整个身心乃至身家性命都投入到为党工作中。为传播革命火种,他多次卖掉自家良田,办起了平民夜校,自编平民千字文教材,晚上教农民识字,通过讲故事、说历史对农民进行启蒙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为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他在家里建起毛巾厂,一方面掩护党组织活动,一方面为贫困党员解决生活问题。弓仲韬为了党的事业可以说倾其所有,到1934年时,他已经家徒四壁,家产所剩无几。在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一次次的搜捕和屠杀中,弓仲韬被反动当局多次通缉、居无定所,在危机四伏之下他仍将生死置之度外,始终没有放弃为党工作,在白色恐怖中坚持革命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弓仲韬信仰纯粹、对党忠贞的一生,是对这一论断的最好诠释。一位同样被弓仲韬感动的作家讲过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从李大钊到弓仲韬,薪火相传的是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是民族脊梁上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他们活着是一盏灯,走了,留下一片星河。”弓仲韬心系苍生、胸怀大义,用牺牲和奉献点燃了冀中革命的烽火
读我们党的百年党史,经常闪现在我头脑中的就是牺牲和奉献这两个词。党的早期领导人大多出身于富裕家庭,像彭湃家里的田地“鸦飞不到地头”,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他却毅然走上了与自身阶级相反的革命道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弓仲韬也是大户人家出身,家族鼎盛时拥有土地4000多亩,雇佣管家、仆役数十人。弓仲韬的妻子弓李氏,同样出身饶阳县的名门旺族,北京西花市大街有一家非常有名的布店“协生生布店”,就是其妻的爷爷李弟莱于民国初年出资8000块银圆开办,当时有伙计20多人,后增至近百人。以这样的家庭条件,加上个人的学识经历,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办教育、做学问,弓仲韬完全可以走上一条世人眼中的人生坦途。但他与我党早期革命先驱一样,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那就是振兴积贫积弱、饱受欺辱的国家民族,拯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劳苦大众。台城特别支部建立后,弓仲韬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建立了“农民协会”“天足会”“老人互助会”“戒大烟戒酒会”“姐妹团”“抗债团”等,这些组织在安平、饶阳、深泽等地区非常活跃,成为团结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为党组织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储备了革命人才。同时,弓仲韬带领农民群众进行了各种争取权益的斗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发动长工进行增资斗争。弓仲韬提议,增资斗争要有组织、有计划进行,斗争的起点就选在台城村。对于弓仲韬来说,这是在革自己家族的命,也是革自己的命。弓氏家族中的不少人是村里的富户,弓仲韬自己家就有300多亩地。当时,他说服家人和本族富户的长辈们给雇工和村里穷人放粮食、增工资。有的富户坚决抵制,弓仲韬就发动雇工在需要抢收抢种的大忙季节,向富户提出增资要求,否则停工,迫使这些富户不得不屈服。每到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弓仲韬就在弓氏祠堂给穷人放粮、发布,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些同族长辈觉得他的行为不可理解、百般阻止,一些富户对他恨之入骨、一再作梗,但弓仲韬不为所动,依然倾其所有投入到为劳苦大众求生存、争权益的斗争中。在他的领导和带动下,台城长工增资斗争迅速取得胜利,斗争的浪潮很快波及黄城、敬思、任庄等有党员的村庄。到1925年底,长工的增资斗争发展为全县的群众运动,并且都获得了胜利。他还相继成功领导了短工罢市斗争和小学教员的增薪斗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官僚等各种旧势力,极大鼓舞了农民群众和小学教员的信心,他们的热情越来越高涨,革命斗争也越来越活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力量,为冀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其影响重大而深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安平县发展成为冀中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涌现出了一批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全面内战爆发后,安平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和支援解放战争,组成“农民保家独立团”开赴前线,组织民兵团、大车队、担架队随军支援前线,派出大批干部北上南下支援新解放区,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讲过一句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字字千钧,意味深长。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历史,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彭湃、弓仲韬等革命先驱和革命英烈身上。为什么人民群众愿意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共产党人没有私心、令人信服。有了这种信服,也就有了战胜日寇的“铜墙铁壁”和埋葬蒋家王朝的“支前洪流”。弓仲韬舍生忘死、不懈奋斗,为革命事业抛弃一切家破人亡终不悔
我们党成立之初非常弱小,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政权,很重要的是靠无数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这种风骨和品质,在弓仲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读弓仲韬的事迹,一次次泪目,是感怀于他一生所经历的痛、所遭受的苦,更是感动于无论经受了怎样的痛和苦,他对自己认定的信仰和选定的道路依然是那样执着。
弓仲韬领导建立台城特别支部、点燃和传播革命火种的时代,冀中地区处在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开展党的活动时刻都有被抓去坐牢和杀头的风险。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宣告失败,大批共产党员倒在了反革命的血雨腥风之中,从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全国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抗日救亡热潮,而国民党反动派却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南方加紧“围剿”红色根据地,在北方进一步加紧对共产党人的镇压。在这样凶险的环境下,弓仲韬不但自己坚持斗争,而且带领全家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亲属积极投身革命的就有23人,其中不少人为党作出贡献甚至牺牲。长女弓浦在父亲的影响下投身革命,逐步成长为一名勇敢坚强的战士,1925年入党后,先后任台城女支书记、安饶深中心县委妇女委员,1931年在北京参加“纪念九一八”游行时被反动军警打成重伤后去世。不幸接连降临弓家。次年,弓仲韬的大儿子莫名病亡,二儿子被仇家毒死。1935年,他年仅4岁的小儿子也夭折了。因为国民党特务屡次抄家、恐吓,弓仲韬父母也在这年双双离世。在短短五年内,弓仲韬就失去了六位亲人。面对家破人亡的打击,弓仲韬坚定表示:作为共产党人,就要舍得出家财,豁得出性命。他把悲痛强压在心底,在残酷的环境下坚持革命斗争。弓仲韬和二女儿弓乃如舍生忘死,为恢复和发展安平、饶阳等县的组织和工作四处奔波,在艰苦危险的形势下领导女师毕业生和反动当局开展了激烈的要求就业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即使后来双目失明,成为人们口中的“弓瞎子”,他的革命意志仍然坚定、没有消沉,在村里为党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救出被敌人抓捕的同志。时任冀中区文建会主任的著名作家王林,在日记中记述了弓仲韬因听到群众对土改的反映,直接质问领导的逸事,指出弓仲韬“正义感甚大”,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弓仲韬为党的事业坚持原则、不计得失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弓仲韬和他在冀中平原播撒革命火种的事迹,可能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书写的壮美史诗中不可或缺的乐章。弓仲韬历经坎坷、满门忠烈的传奇,是这一乐章中最动人心魄的音符,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克服艰难险阻,为实现梦想勇毅前行。弓仲韬历经万难、不改初心,用一生坚守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百年党史,大浪淘沙。擦去岁月的尘埃,探寻弓仲韬的精神世界,每次都有灵魂受到洗礼之感。一位领导同志曾经动情地说,弓仲韬同志活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如果他能担任一个相应级别的领导职务,大家觉得这样就更圆满了。但直到去世,他只是一个享受老红军待遇的一般人员,是一名普通党员,这多多少少让人感到遗憾。的确,弓仲韬为革命付出巨大,经受的挫折和苦难真的是太多了,可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人生的高点还是低潮,无论有没有相应的职务,他始终保持着对党组织和人民的赤诚之心,终生无怨无悔。这正是老一代共产党人真实的精神境界,他们心中装着的永远是党的组织,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唯独没有他们自己。
自1923年2月,弓仲韬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就义无反顾地投身党的组织和党的事业,从此再无回头。此后,无论是反动政府的追剿缉拿、逃难路上的饥寒交迫,还是儿子被毒害的无比仇恨、老伴被疾病折磨致死的精神摧残,亦或是与党失去联系杳无音讯的绝望、双眼被资本家弄瞎的沉重打击,都不能毁灭他的革命意志,动摇他的理想信念,反而使他越来越坚强地在革命道路上走下去。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安平县所在的冀中地区很快就沦陷了。与党失掉联系的弓仲韬和二女儿弓乃如商量,不能当亡国奴,要一起前往西北寻党。1937年9月,弓仲韬拉着卧病的妻子,带着弓乃如毅然离开家乡,踏上千里寻党之路。途中遭遇土匪抢劫,身无分文,历尽艰辛,走到西安时妻子病重,无法前行。弓仲韬只好留下照顾妻子,弓乃如先行到达延安,被分配到陕北公学。1939年冬,弓仲韬的妻子病逝,他以草席裹尸下葬。因国民党严密封锁陕甘宁边区,弓仲韬无法通过封锁区前往延安。虽然此时弓仲韬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不忘为党工作,流落到汉中工厂打工后,积极在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鼓舞他们的抗日热情,被资本家残忍地害瞎了双眼。深陷绝境的弓仲韬一路乞讨,辗转两年多,途经两千余里,1943年秋,历尽千辛万苦返回家乡,终于与安平县委接上了关系。“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成为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功劳在身的弓仲韬从未向党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始终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在离世前,他惦记的依然是党的事业,叮嘱女儿把自己仅有的1000元积蓄都交了党费,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觉悟和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精神的罗盘,是矗立在风浪中的灯塔,指引我们穿越迷雾,不迷失方向。从“滹沱播火”到“星火燎原”,从“家破人亡”到“千里寻党”,从“双目失明”到“最后一次党费”,弓仲韬用一生诠释:初心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刻进骨血的基因;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幻影,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弓仲韬把初心使命写在了滹沱河畔、冀中大地,他的名字已化作历史的丰碑,激励着一代代后人。他的革命精神犹如一座巍峨的航标,激励着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的荣光。(作者系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