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思念与呼唤
作者:霍建明
来源:河北党史网 时间: 2025-08-26 字体:【大 中 小】
儿时,记得我上小学二三年级时,某个夏夜,村大队的露天广场上支起了雪白的幕布,播放电影《英雄儿女》,当银幕上王成紧握爆破筒,在枪林弹雨中高呼“向我开炮”与围攻上来的美军同归于尽时,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如刀刻斧凿般深深刻进我稚嫩的心田,当时我与小伙伴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彻夜难眠。英雄王成为了祖国和人民舍生取义,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电影散场后不久,恰逢父亲行医归来。身为医者的他听我眉飞色舞地讲述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讲着讲着,我发现父亲表情严肃庄重起来,他突然沉默如雕塑,眼眸中泛起我读不懂的波澜,用手指了指向北的方向,说:咱们家北边就有这么一位英雄。
儿时电影中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父亲严肃庄重的表情却一直不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晓,父亲是1950年10月首批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在这个千年古村,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霍氏家族,竟然有三个人参加了抗美援朝,另外两位是霍兰德和烈士霍明生。父亲九死一生回到了祖国,回到家乡,作为一名医生继续为百姓服务;但霍明生却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那片土地上。霍明生的经历跟电影中英雄王成非常的相似。所以,当时我跟父亲讲电影情节的时候,他马上就想起来既是战友又是亲人的霍明生烈士。父亲1927年出生,比霍明生大5岁,但辈分大,两家相距不过百米,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彼此都非常熟悉,从小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霍明生的牺牲是深藏在父亲心中的痛!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我听了许多长辈们讲述霍明生烈士的故事,心中更增强了对霍明生烈士的尊重,但同时感觉这位英雄也有一些神秘色彩!
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个想法,以后有时间、有条件了,要写烈士霍明生的故事。2020年是抗美援朝七十周年,在这之前,我想写写自己父亲参加抗美援朝的那段往事时,忽然又想起父亲当年讲的霍明生烈士的故事,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写一写烈士霍明生。
为还原历史真相,我查了中国英烈网等权威史料库,可查证资料仅寥寥数行1925年,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市同乡𣬛照村人,生前为战士。1951年9月牺牲于朝鲜。其他的比如隶属哪个部队、牺牲的情况、立功的情况都不详。
写霍明生烈士的事迹,手头只有英烈网站的那些信息,及父亲和家人讲述的故事,这就需要再去寻找烈士生前的个人经历和他怎么牺牲的经过。我苦思良久,也没有理出一点头绪。时间滴滴答答地就这样过去了。有一天,家乡的人提醒我,同为家族成员霍兰德与霍明生烈士年龄差不多,他们二人还是发小,也是童年的伙伴,当年也同样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参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也参加过抗美援朝。后来转业到邯郸工作并离休。
2019年金秋,邯郸某小区内,老人霍兰德的客厅洒满阳光,在这里,我终于见到了这位革命前辈,他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聊起了家常。据老人的孩子讲,从不爱提往事的他,那天讲起了他与霍明生烈士年轻时的故事,还讲了他当年是怎样奔赴朝鲜战场的。年近九旬的他,头脑清晰,记性还特别好。他清楚地记着,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志愿军陆续从朝鲜战场回国。1958年,霍兰德所在的部队回国,但他没有脱下军装,而是直接乘坐火车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工作,直到1979年,转业回到邯钢工作。六十年代初,他从西北部队回到家乡探亲,见到霍明生烈士的母亲时,霍明生的母亲将霍明生所在部队连长、指导员联名写给老俩口的信拿了出来,信中详细记述了霍明生烈士为了救自己的连队,而去寻找被炸断的电线,当电线连通,电流穿过他的全身,救援部队赶来,全连得以获救,他却因此受伤并立功。后来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提及往事,老人青筋虬结的手微微战栗,眼中泛起泪光。他说,“这封信的内容,几十年了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说完又叮嘱我:“建明啊,你文笔不错,一定要把霍明生烈士的事迹记载下来,并让我们的后代知道这样一位英雄,向他学习。”这时,我突然明白,父亲及霍兰德为什么不愿讲过去的往事,因为那个年代,经历了火与血淬炼的不仅仅是他们,更有那些在朝鲜土地上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战友们。战争硝烟虽然已经过去,但那牺牲的战友也是他们内心永远的伤痛!这份跨越生死的战友情,恰似“忽忆两家同里巷,何曾一处不追随”的亘古悲怆!临走时,我们依依惜别,我说,“有时间了,我们再来看您。”临别时,老人执手相送,秋阳为他依然保持军人的身影镀上金边。怎料此别竟成永诀,两年后,霍兰德与世长辞,带着属于他们那代人的全部记忆。
2022年金秋十月,我踏上了返乡之路。此行的目的地不仅是生我养我的行唐故土,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寻访革命烈士霍明生的故乡——𣬛照村。我提前约好了明生烈士的妹妹,已是75岁的共产党员霍香娥。
那么烈士霍明生的家乡𣬛照村到底在哪里呢?这座孕育了革命英烈的村庄究竟有着怎样的地理风貌?如果你乘坐高铁从北京南下,在距离石家庄北几十公里的地方,有一条著名的大河——大沙河,河水自太行山麓奔涌向东,最终汇入海河。溯流西北行约十余公里,便来到一处颇具战略意义的地理节点:这里是行唐、曲阳、新乐三县交界之处,更是郜河与沙河的交汇要冲。自古以来,两河相拥的这片土地既是漕运通衢,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两河交汇的地方,一条是大沙河,另外一条河则是行唐县历史上的母亲河,即郜河,现在更名为颍水河。更名后的颍水河在行唐县城东南处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先由西折北,继而复向西流。就在这“几”字型河湾的臂弯里,一片沙丘环抱的绿洲中,静卧着千年古村落——𣬛照村,这就是烈士霍明生出生的地方。
历史上,村口的几株古槐和老桑树,斑驳的树皮镌刻着岁月沧桑,浓荫如盖的枝桠为往来的乡人撑起一片清凉。村落呈东西走向的狭长格局,主街如脊贯穿全村,南北巷道如肋相连,形成规整的阡陌网络。进村经过两个小路口之后,在一个拐弯的地方有一座古钟楼,有百年的历史。在钟楼对面有一个稍斜的交叉路口,东南则是一个长30多米、宽20多米的水坑,当地称之为“濠坑”,是历史上村子排水的地方。曾经围绕水坑周围有一些柳树和槐树,在水坑的正东面有一条小路,向南有点弯曲的小路通向深处几户人家。小路东边有三间坐北朝南的房屋,三间房屋其中两间是相通的大房间,里面还有一个小房间。房子南边还有几棵高大的椿树。烈士霍明生就出生在这里。
在晚辈霍立岗于村东口开设的金隆机械厂简朴的会议室里,霍香娥讲起她哥哥的事迹。他们家中兄弟姐妹6人,霍明生排行老大,霍香娥是小妹。她母亲多次讲过,在1948年,霍明生参加攻打张家口的新保安战役时受伤并昏倒在地。打扫战场的时候,战士们发现霍明生还有呼吸,因当时是寒冬季节,张家口坝上更是天寒地冻,战士们就用玉米秸秆点火熏烤他的身体,他才慢慢苏醒过来,被战士们抬进医院救治。伤好之后霍明生继续返回部队战斗。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母亲还讲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霍明生烈士的部队驻扎在天津。大约1950年五六月份,母亲带着时年三岁多的霍香娥来到天津。霍明生每天早上出操、训练,晚上来住地看望母亲和妹妹。据母亲讲,哥哥非常喜欢这可爱的妹妹,一有时间就抱着妹妹玩。住了一段时间,母亲临回来时,希望霍明生早日转业回到家乡。霍明生却说全国有的地方还没有解放,自己还需要在部队服役,等全国都解放安定下来我再回家。只是那个时候谁也没想到,那一次将是母子、兄妹最后的一别。
讲到这里时霍香娥泣不成声,我们在座的也都心情非常难过。
她还讲到,哥哥所在部队领导给父母来过一封信,她父亲去世比较早,信一直由母亲保存,1983年母亲去世前才将信交给霍香娥保管。霍香娥还记得信的内容,她说以前字迹还比较清楚,里面讲述哥哥的事迹和霍兰德叙述是一样的。因时间久了,农村居住条件较差,夏天比较潮湿,当我小心翼翼地从霍香娥手中接过信封和信一看,信封是散开的,一共三页,有半页信封上清楚工整地用毛笔字写着来信的地址是天津市,而另半页信封是一个部队军邮的时间,还有半页看不清楚。还有三页信纸,用钢笔写的,隐隐约约能看到一点字的线条,再细看却看不清楚,离远点看几乎就是三张空白的纸。霍香娥讲完哥哥的事迹后,她说有一个愿望,也是她父母的愿望,希望在有生之年到朝鲜她哥哥去世的地方去祭奠,或者把哥哥的遗骨迎回故乡,安葬在父母的墓旁。之后,霍香娥沉默良久,认真地说:“建明,我年纪大了,农村的存放条件不是太好,哥哥的这封信、还有烈士证书和荣誉证书都交给你保存吧,一是希望有机会把哥哥的信修复一下,二是你文笔好,能否把哥哥的事迹宣传一下或者记载下来,让家族的后代知道,并传承下去。”那烈士证书和荣誉证书因为年久保存不好,一页页粘连在一起。当老人将粘连的烈士证书等资料郑重交付于我时,窗外的秋风忽然静止。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几页纸的重量,更是一个家族几十年来的守望,一段亟待打捞的红色记忆。
回到石家庄后,我多方求教于文献修复专家。当最后一位专家摇头叹息时,暮色已笼罩了整座城市,我忽然明白:有些历史的拼图,或许永远无法完整复原;但那些用生命写就的精神史诗,必将穿越时间的迷雾,永远照耀后来者的道路。
光阴荏苒,转眼又一年过去,有一天一个朋友的电话使我突然想到保定的一位多年的朋友许先生,因为他的儿子是清华大学毕业,现在从事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或许他能帮助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来到保定并说明了来意。许先生爽快地答应下来。我就将资料与信郑重交给了许先生,并在资料的文件袋上写了几句话,大意是:这是几十年前霍明生烈士抗美援朝牺牲后保存下来的唯一资料,若能帮助修复,非常感谢。若修复不了,请一定保存好,切记切记!
过了几天,许先生专程到北京见到了小许老师,交代尽力帮助办好这件事。小许老师联系到我国著名古书画修复专家,古书画装裱修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建华老师。徐老师曾经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图》等国宝级古代画卷,被称为“故宫画医”。小许老师找到徐老师并说明来意,徐老师是1951年出生,对抗美援朝的战士内心是很有感情的,他欣然同意且承诺将义务帮助烈士家人完成修复任务。
这封信到底是霍明生烈士给自己家人寄的,还是他的部队领导给他父母寄的?信的内容是否讲述了烈士牺牲过程呢?大家都在殷切期盼中等待结果!
在徐老师的亲自指导下,修复烈士的两个证书和信,历经艰辛,终于有了结果。修复团队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修复古画的技术,另一方面又结合最新的科技检测多光谱成像技术,终于顺利完成修复。
修复的过程非常复杂,首先用羊毛刷扫除尘污,用镊子将重折处如履薄冰般慢慢打开,将折痕宛若抚平岁月痕迹般慢慢捋平,然后再用喷壶将证件喷潮,使其微微潮湿,这样证件就会软化,让墨水痕迹溶解晕开。证件中有缺角部分则用补纸精心补上。补纸使用的是红星棉料单宣和纯桑皮纸结合,这样能让其厚度与修复对象的原纸张的厚度一致,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补纸贴补后,调配旧色进行全色处理,使整体色调一致。因为证件正反两面均有图片、文字信息,所以选用纯楮皮纸的典具贴,作为托裱材料,采用覆托法整体托裱衬固。具体而言,也就是在典具贴上涂刷由小麦面粉制成的浆糊水,用吸水纸撤去水分,用鬃刷排实,使两者之间粘接牢固,就这样先后完成正反两面的托裱衬固。完成这步之后,再采用多光谱成像技术采集证件的多波段光学图像,再把图像输入计算机,用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对图像进行精密运算处理,增强目标表面文字信息的辨识度。
经此繁复工序,这样最终完成了修复,这其中的艰辛外人很难深刻体会。对此,我们对徐建华老师和团队的辛勤付出表示深深的敬意!
之后许先生又与我约定时间,开车亲自将修复好的信及证书等资料送到了石家庄,并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这件事我终于完成了。这时,我们俩都很激动,眼睛也红了,我们都觉得为烈士这样做是义不容辞的。
修复后证明这封信就是霍明生烈士生前的连队写给他父母的信,信中讲述了烈士在部队立功的经过和一些情况,这与烈士母亲生前讲的、霍兰德叙述的、他妹妹的回忆是一致的。历经三年,这个尘封七十多年的谜终于解开!其中那三页信封,有两个半页的信封是霍明生烈士奔赴朝鲜前给他父母写信用的,信封上有当时烈士所在天津部队的番号,可惜信的内容已经杳无踪迹。另外半页信封就是霍明生烈士部队给他父母的信封,上面还有部队的军邮戳。
三年多以来,修复证书和信的每步进展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烈士妹妹的心,也牵动着大家的心,历经近三年,几经辗转曲折,在许多人的帮助下,证书和信终于修复成功,此乃对英灵最好的告慰。
烈士的两个证书是这样的:
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第18420号)中是这样写的:查霍明生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至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发给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主席毛泽东 一九五三年八月五日
其中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烈字第1480080)中这样写的:霍明生同志于一九四七年 月参加革命工作,在此四十一团三营九连任副班长,不幸于一九五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在朝鲜光荣牺牲,除由我军祭奠英灵外,特怀哀悼之情敬报贵家属并望引荣节哀,持此证明书向行唐县人民政府领取抚恤金及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其家属得享受烈属优待为荷,此致先生!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 一九五三年 月 日
霍明生烈士生前的连长、指导员写给他父母的信,经修复后,个别地方仍然难以辨认,按照信的大意梳理后内容如下:
洛高老叔:
您的来信已经收到,如今你所期盼的优秀儿子在去年因表现好立了功。青年团英雄明生同志于去年六月间响应了毛主席的号召奔赴朝鲜战场,希望英勇作战。六月十七日他跨过鸭绿江,志愿奔赴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一路所看到朝鲜人民的苦难,更坚定了他对敌人斗争的信心!入朝以来他始终一贯积极负责,在战斗中奋勇杀敌。现寄家书,谁能想到不幸事降临到老叔!明生同志是一个忠诚的战友,他在敌人的炮火下,捏住两头被炸断的线头使电流过全身,完成了电线顺畅连接,得以让部队通过电报指挥来打击敌人,使步兵顺利地占领了山头。他所在连队杀敌很多。不幸的是,他完成任务后在后来的战斗中英勇就义。老叔,可能你看到此信会感到痛心,部队的全体同志在敌人夺走他的生命时,更为痛心。我们要向全体同志宣誓,把眼泪变成战斗的力量,要认真战斗,不忘死去的战友,要为他们报功。在敌人的炮火下掩埋的英雄,他们的死重于泰山。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怎不怀着愤怒的心情,高举着钢铁般的拳头宣誓,坚决要给战友报仇。
亲爱的老叔,希望我们阶级兄弟不要过度悲伤,要向烈士学习,继承他们未竞的事业。他们致力争取胜利,炮火中一个个忘却生死,坚定内心的信念,这是伟大的革命精神,他为了千万人民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一切。老叔,我们全体同志在此再次的宣誓,有决心有信心为了朝鲜人民,保证我们的祖国永远战斗下去。老叔,我们决心给牺牲的战友,你的亲人报仇,我们希望您也化悲痛为勇气。不多谈吧。
致以
亲爱的敬礼
因你儿子的英雄事迹
已通报全军团,当时
找不到(地址)不能代转
连长 郭汉祯
政指 马瑞田 5月30日
因为证书的内容被修复,明生烈士所在部队的番号也被确定,进而也查清楚了他入朝的准确时间。据有关资料记载,霍明生烈士所在的炮兵四十一团,于1951年6月17日-20日由天津塘沽出发,随中国人民解放军67军入朝作战的。在后来的战斗中,他所在的炮兵团在掩护我军的步兵时,被敌机轰炸而牺牲!
当历经三年,几经周折,终于完成了这一重托,这期间我一度也有放弃的想法,转念思及“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古训,更念及霍明生烈士与我血脉相连的亲情,就决心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将他的光荣事迹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讲给后人听,并传承下去。
当烈士的两个证书和书信已修复好,内容逐渐清晰时,一段尘封的壮烈史诗徐徐展开,一位英勇烈士的壮举展现在人们面前。烈士事迹文章业已完成初稿。2025年的清明时节,我又来到烈士出生的地方——𣬛照村。离烈士去世的时间已过去了几十年,村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子的水泥路都修好了,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视、互联网,现在烈士出生的房子也已经改建,面貌已焕然一新。家乡的人民和村委会没有忘记烈士,为纪念烈士,将烈士出生的地方命名为将军南街3号,村里还有将军北街,也同样是为了纪念另外一位在朝鲜战场立功的军人,他在战场受伤成为了伤残军人,这片热土永远铭记着英雄儿女,家乡的人们永远怀念他们。
这次来𣬛照村,我也是带着任务来的。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霍明生烈士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他的音容笑貌是什么样子,而他又是怎样的性格?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提前约定好时间,来到与霍明生烈士是同龄人,已经92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霍瑞婷家中,他们两家相距三四十米,中间只间隔两户人家。霍瑞婷大姐虽然已经年过九旬,但仍清晰地记得他们年轻时的情况,她说,霍明生烈士比她大一岁,是1932年3月出生的(这与霍氏族谱中的记载是一样的)。霍明生比霍瑞婷的二哥霍兰德小两岁,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霍明生中等个,机灵活泼,性格外向,方形脸,眉毛很浓,眼睛很大,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因𣬛照村所在地是晋察冀革命老区,老百姓真诚地拥护共产党,热血青年踊跃参加八路军。因受到本家族先参加革命的长辈霍福林、霍顺祥、霍长岭等人的影响,霍明生与霍兰德1947年几乎同时参加了八路军,又前后奔赴朝鲜作战,保家卫国。这样细细算来,霍明生烈士牺牲的时候,还不到20岁。后来在霍明生烈士的影响下,他的三弟与五弟也先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次回来不但得到了更多霍明生音容笑貌的信息,还知道了霍明生烈士准确的年龄,还厘清了烈士这封信的来龙去脉。据霍瑞婷回忆,霍明生烈士的父母得到这封信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当年,霍明生父母见到同村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士陆续回国,望眼欲穿却迟迟看不到自己的儿子回来,心中着急就给霍明生所在的天津部队写了一封信,询问霍明生的情况,因战争还没有结束,战时邮路不畅,寄信也比较困难,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父母才收到部队的这封回信。霍瑞婷还讲到,当年霍明生参加八路军的场景,当时他戴着大红花,坐在马车上,村子里许多人把他送到村口,他父母也在其中。
据当年的老人讲,收到儿子牺牲的这封信时,父亲躺倒在家里炕上,不做声,不吃也不喝。烈士的母亲在土炕上撕心裂肺地大哭了一场,之后也在家里的土炕上躺了几天。但几天之后待勉强起身后,当他的母亲走出家门时,仿佛变了一个人,眼睛发直,精神恍惚,口中常常自言自语,嘟嘟囔囔也不知道在说什么,也常常到村口对着东北方向流着泪自言自语。但只要有人提起她儿子时,她就像换了一个人,顿时头脑清晰,口齿伶俐,如数家珍般生动地讲儿子的事迹和那封信的内容。我清楚地记得在1983年她去世前,只要我父亲从外地回来,她就来到我家,与父亲滔滔不绝地讲她儿子的事情,问我父亲关于她儿子的情况,每次都要谈好久。每次她离开我家时,望着她的背影,父亲总是说,她的头脑很清楚,她是非常思念自己的儿子,她的自言自语都是在思念自己的儿子啊……是的,几十年来,霍明生烈士的母亲一直在深深地思念她的儿子,也在呼唤儿子的回来。
今天我们追寻霍明生烈士的足迹,寻找他的事迹,这不仅仅是纪念霍明生烈士,也是在纪念跟他一起参军的战士、同志,包括一起参加抗美援朝的我的父亲、霍兰德他们那一代人。他们虽然已经远去,他们的使命也已完成,但他们英雄的壮举值得我们怀念与学习。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在外敌入侵之时,他们好男儿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去抗美援朝,英勇杀敌。这一战是奠定共和国根基的立国之战,是和平之战。正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抗美援朝结束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上的讲话: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而这一切和平和安定都源于广大志愿军的浴血奋战,源于他们的英雄壮举。
所以,我们越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就越要纪念这些伟大的革命战士。
明生烈士,您母亲的晚年,常常自己站在村口的老树下向着村东北的颍水河,自言自语、唠唠叨叨,多年以后人们才明白那是她对您的思念,是对人生至爱——儿子的思念与呼唤。那无尽的思念与呼唤,顺着家乡村北转向村东的颍水河向东流去,在往东流淌时,在行唐、新乐界边注入大沙河,那河水更大、更多,河岸更宽,带着母亲呼唤的声音也更加长远。那大沙河之水继续往东汇入潴龙河之后继续奔腾不息向东注入海河,最后汇入渤海湾,变为蓝色的大海。母亲的绵绵思念与呼唤,随着家乡的涓涓细流,一路向东的河水不断汇入,那思念与呼唤也越来越大,如战鼓雷鸣回荡在河的两岸,流淌不息!它随着一年四季的变换,随着那潮汐的涌动,进入渤海湾、渤海、大海,进入烈士长眠的异国他乡!那思念与呼唤不仅仅是您母亲的,还有您的亲人、家人,以及与您同去的战友和家乡人民,是大家共同的思念与呼唤。烈士已经长眠在朝鲜战场七十多年了,家乡的人民至今仍然怀念和纪念您,盼着您的英灵归来,长眠于生您养您的故乡——那魂牵梦萦的颍水河畔!
编辑:苏静 刘齐宇(实习) 责编:杨立辉 冯帅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