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党史网 -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李春雷:最美粮管员(纪实文学)

来源:河北党史网 时间: 2023-01-29 字体:【  


这里,是享誉全国的地方国有大粮库。

仓库里,溢满着醇厚的麦香。几十万吨小麦,静静地躺在这里睡觉,一睡五年。它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活力、有梦想。它们在眨眼、在打鼾、在唱歌、在伸懒腰……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者,来到它们身边,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摸摸又闻闻,像母亲,又像父亲……


1951年10月,尚金锁出生在河北省柏乡县的一个偏僻农村。兄妹八人,他排行七。在那个饥饿年代里,家里时时断粮,常常以野菜树叶为食。这可怜的兄妹,由于饥病交加,竟然夭折3人。

饥肠辘辘、满眼金星的感觉,纠缠着尚金锁跌跌撞撞的童年和少年。他的身体,最终也没有发育起来,个头呢,刚刚1.6米。

对于饥饿,对于粮食,尚金锁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应。

似乎是命运之神的有意安排,1974年,尚金锁被调到公社粮库当临时工。由于他身材瘦小,且初中毕业,喜欢数理化,爱好无线电,便被安排做会计工作。

这个粮库始建于1963年,占地4亩,仓容不足百万斤,是河北省基层粮库中最小的一个。

因为设备差、技术弱,粮库经常发生虫咬鼠盗等储粮不安全现象,时时受到上级批评。见此情景,尚金锁主动请缨,担任粮食保管员。

“当保管?又累又脏。会计多好啊,又轻巧又清闲。”别人都笑他傻瓜。

尚金锁憨憨一笑。

从此,这个23岁的粮库临时工,懵懵懂懂地融入了中国粮仓……



粮食神圣!

只有理解粮食,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 · 货殖列传》中表示:秦国之所以能够吞并六国,其经济基础就是关中平原出产的丰盛小麦。

正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才托举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而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都出于饥饿。

古今中外,粮食储备均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粮食保管,使命如山。或许,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个小小保管员丰富而又细腻的内心世界。

热情满满,不知疲倦,仓库内外干干净净,虫咬鼠盗明显减少。尚金锁,上任当年就戴上了大红花。

时隔不久,7号仓20万斤小麦发生虫害。

尚金锁心急如火,立即使用传统的磷化锌熏蒸法。按照规定,操作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连续工作不能超过半小时。

可尚金锁争分夺秒,三天工作半天干完。傍晚下班时,瘦瘦小小的他头晕无力,腰酸背痛,浑身如散架,扑倒在床,一睡不起。

第二天早饭时,不见尚金锁,平时他可是起床最早的一个啊。有人说,可能是昨天干活太累了,别喊他,让他再睡会儿吧。可上班时,仍不见人影。同伴敲敲宿舍门,没动静;揣开门板,只见他趴在床边,低垂着脑袋,一动不动,地上呕吐一片……

三天三夜,尚金锁昏迷不醒。母亲、妻子和兄妹们围坐四周,哭声一片。

尚金锁醒来,第一句话竟然是自我批评:“不怨别人,只怨我没知识,太莽撞。”

中毒事件,震动巨大。家人和朋友都劝他趁机离开这个危险岗位。可尚金锁,偏偏拧上了劲,下定决心钻研保粮技术。

紧张的工作之余,尚金锁有了新的朋友,《粮油保管知识》《昆虫学》《气象知识》《储粮害虫防治》……

一次,他碰到一个难题,怎么也想不明白,便习惯性地打电话到邢台地区粮食局,请教保管科科长。电话接通后,值班员生气地责怪道:“神经病,大半夜,我找谁去?”

尚金锁刹时醒悟,现在是凌晨两点。



虫害是粮食的最大敌人,也是所有粮管员的最强对手。

各地粮库,大都是老保管员负责仓储保管,而尚金锁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他虚心向老师傅学习。一些常规治虫技术确实有效,但他发现:有些虫子明明已经杀死,过一段时间却又活蹦乱跳,生机勃勃,子孙兴旺。

尚金锁决定一探究竟。

凡是粮库中能找到的虫子,他都收集起来。玉米象、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锯谷盗、大谷盗、麦蛾、印度谷蛾等等。他选出27种,分别养在大大小小100多个瓶子里。每个瓶子都贴上标签,仔细观察其生活习性和繁殖过程。

虫子在什么环境下可以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温度、湿度条件……

养虫子看似简单,却是一门高深学问,需要全面的知识体系支撑:生物学、物理学、自然学、动物学、昆虫学、气象学等等,缺一不可。

他陪着虫子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虫子产卵了,一个个像针尖大小,阳光下饱饱满满、五颜六色。幼虫破卵而出了,生龙活虎、浩浩荡荡……

整整三年,尚金锁摸清了各种害虫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习性、繁殖过程、耐药性和危害规律,掌握了少用药或不用药的科学依据,并研制出3种低药技术。

国家规定,每立方米粮食的磷化铝杀虫药剂用量为6—9克。而尚金锁,只用1—2克,且杀虫效果更好。

害虫完成一个世代需要45天,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生命阶段。尚金锁根据成虫、幼虫抗药力差的特点,应用磷化氢缓释技术。把药物投放到扎有针孔的塑料袋里,让药效缓慢释放,药效期可长达60天。如此,一次用药就能彻底杀死各期害虫,粮食便可常年保鲜。

国家规定,小麦储存期一般为三至五年。常规杀虫一年熏蒸一次,而采用缓释法,整个储存周期只需熏蒸一次。

一只只小粮虫,个个都是能吃喝、会交流、有头脑的狡猾的小狐狸,而尚金锁,却是一个更高明的猎手!



用药再少,不如无药。

长久以来,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还停留在“吃饱”阶段,对“吃好”尚无清晰的追求。但尚金锁已经敏感地意识到,确保粮食品质安全,需要更加科学、无害的手段。

为了全面掌握科学保粮规律,尚金锁设计了一套大型综合实验方案:三温(粮温、仓温、气温)三湿(粮湿、仓湿、气湿)变化实验。他要弄清一年中每月每天的气候变化与虫、霉、鼠、雀危害粮食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拿出防治办法。

观测数据:凌晨2点、早晨8点、下午2点、晚上8点,这是固定时间。

自1976年1月至1981年12月,整整六年,他没有落下一次记录。

六年,尚金锁没有在家里住过一天,没有回家过一个春节。虽然他的家,就在附近。

六年,尚金锁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天凌晨2点,别人睡得正香,他却在津津有味地观察思考。

六年,2190个日夜,8760次观测。尚金锁总共记录了6.9万个数据,把粮库六年来的大气温度、湿度,天气风速、雨晴,不同类型仓库的粮温、仓温、气温、粮湿、仓湿、气湿,不同季节虫、霉、鼠、雀等给粮食造成危害的各种变化规律,全部统计了出来。

尚金锁把这些数据用坐标形式绘制成图,标明一年当中各个时节保粮的措施与重点,直观明了,浅显易懂。为了便于操作,他还写出1万多字的说明书。

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长3.1米、高1.26米。

这张图揭示了安全储粮的10大规律,为尚金锁以后的科学保粮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准确的数字依据。

中国粮油学会专家认为,“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对科学保粮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实用价值,适用于长城以南、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5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用长达3分钟的时间,介绍这张示意图以及尚金锁的储粮事迹。

尚金锁,从此名闻全国!



持续六年的“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试验终于结束了。这一年,尚金锁早早地就和妻子约好,在家里过春节。

妻子和两个孩子高兴异常,六年来,终于可以在一起过年了。

可是,大年二十七,尚金锁托人捎信:“单位有事,春节不回家了。”

原来,粮库出现麻烦:一个仓库储存的15万公斤玉米出现结露现象。结露,即覆盖的塑料薄膜内出现密密麻麻的小冰点。

粮库主任大惊失色:国家规定13个水分为安全范围,他们收购时已经严格控制,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粮库主任紧急请示上级领导和专家,决定按照传统惯例,马上倒仓,即做降温处理,并把粮食全部翻晾,另处入库!

这是一个大动作。

尚金锁建议缓一缓。昨天晚上,他一夜未眠,在观察思考。结露,是由于外界冷空气侵入粮仓,粮堆遇冷形成温差而造成。如果给粮堆采取压盖保温措施来缩小温差,是不是能够解决问题?他决心试一试。

尚金锁说,你们回去过年,我盯着,如果出现恶化,我马上报告。

这个春节,他又捐给了粮仓。

尚金锁根据气流平衡原理,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对粮食增温。他把库存的麻袋、棉门帘,破棉被,统统加盖到粮面,足足10公分厚。

果然,春节过后,结露慢慢消失,一切回归正常。

尚金锁,在粮库度过了第七个春节,为国家保住了15万公斤玉米。

……

在深邃的粮食世界里,尚金锁越探越深。

为了随时掌握粮仓温度,他利用自己的无线电爱好,试验在粮仓不同部位埋设热敏电阻传感器。这,是在全国地方粮库中最早使用的电子测温仪器。后来,他发明出一种500型的粮食测温仪,被广泛应用。

老鼠太多。可如果多用鼠药,又容易使老鼠食毒后污染粮食。为了根本灭鼠,他决定摧毁老鼠家族。于是,他整夜整夜地观察、等待,运用水捕和网捕法,完整地抓获一只只老鼠。然后,攥紧,强行往肛门里塞入黑豆,致使老鼠腹胀难忍,精神失控,返巢后互相咬斗。这样,整个鼠群后院起火,纷纷跑出来,进入尚金锁布下的天罗地网,将其全部在仓外消灭。

1985年春天,邻县的十多家乡镇粮库,存粮出现险情。十万火急!地区粮食局决定成立储粮安全检查组,任命他这个临时工担任组长,马上赶往现场。市局领导严厉地说,火烧眉毛,唯才是用,别看尚金锁只是临时工,你们都要听他指挥!

仅仅十多年,尚金锁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储粮专家。

有没有老鼠,有没有生虫,有没有霉变,他走一圈,闻一闻,就知道一切。一麻袋粮食,拍一掌,踹一脚,就知道水分多少。



1987年,临时工尚金锁被破格提拔为粮库主任。

1993年,同样是出于优异,尚金锁所在的粮库被国家粮食储备局确定为国家粮食储备库。

……

身份在变,但他探索粮食储藏技术的初心不变。

不仅没有变,而且更执着。

老百姓粮食丰收后,由于没有科学储粮技术,致使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极易发生虫咬、鼠盗、霉烂变质现象。这是农家的损失,更是国家的损失。

尚金锁用一年半的笨工夫,研究设计出适合农家具体情况的新鲜树叶辅助缺氧、热沙压顶、草木灰压顶等8种储粮技术。

按照国家规定,粮食水分13%以下是安全粮,超过15%就容易霉烂变质,可农户晾晒不更,交来玉米的水分大多超过16%,最高达到23%。而玉米胚部大,水分大,呼吸旺盛,容易发霉。

鉴于这种情况,许多粮库拒收。但尚金锁深知农民苦处,坚持敞开收购。此举,虽然解决了农户卖粮难问题,却把山大的困难搬进了自己家门。

如何解决高水分玉米储存难题?

自然是通风、晾晒、烘干,但粮库人手有限、面积有限,而且晾晒、烘干成本不菲。

“金锁,你还要命不?20个水分的玉米,你也敢收!”上级领导严厉地批评。

“我想办法。”

果然,尚金锁经过五年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储存法。

他根据不同水分,不同储存环境,将高水分玉米装入正常麻袋后,直接入库,只是在码垛时采取不同标包,且上下错落,留有通透风道。这样,不用晾晒,不用烘干,就可以达到自然降水、保鲜、保质目的。

秋后收下玉米,马上是冬天,天气寒冷,坏不了;春天气温升高,可风多风大,通过风道,便会将水分基本吹干。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金钱孔”通风垛技术。

别看这一技术简单,可如何准确掌握,却有一套学问呢。有限的场地,巨量的麻袋,如何码垛?如何留孔?如何保证孔孔通透?皆有奥秘。

这一最简单适用技术,与国际通用降水方式相比,晾晒成本降低50%,烘干成本降低70%左右。

2000年,“金钱孔”通风垛技术被国家粮食部门正式命名为“高水分玉米自然通风降水技术”,在全国推广。

30多年来,尚金锁先后完成16项科学发明,其中3项填补国内空白,4项填补省内空白。



大豆,古称菽,五谷之一。

随着国民消费结构的改变,国内市场对大豆需求日盛。但是,大豆不易保管,仓储温度超过25度就会颜色变红,产油率低,油质下降,蛋白质量劣变,脂肪酸变质。

2009年,国家安排从东北跨省移库一批大豆,分配给尚金锁3万吨储存任务。

地处华北平原南部的柏乡县,夏季气温一般在36度左右,最高可达40多度,而且从来没有大量储存大豆的先例。

3万吨,可不是小数目!

面对这一特殊任务,尚金锁欣然接受,并严正表示:不仅保证不劣变,还要保持新鲜性!

粮食行业的口号是“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可尚金锁平时的口头禅是“宁流千滴汗,保鲜粒粒粮”。存粮保粮,不能仅仅满足于不坏,让人吃饱,而要保鲜,让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

可是,“保鲜粒粒粮”谈何容易。

尚金锁曾用棉被覆盖增温技术,解决过玉米结露难题。当时,他就惊奇地发现,被包裹的玉米,温度很低;只要仓库环境基本恒温,玉米内部温度也会基本恒定。这,其实就是老太太卖冰糕采取的保温方式。

面对这批东北大豆,如何保证低温储存?

尚金锁反复试验,决定在传统办法上进一步提升。

于是,他批量购买大批棉被,一块一块地缝成一体,形成一张张宽厚的天衣。

操作步骤:大豆入库后,经历冬季自然降温,在春季气温回升前用两层棉被和塑料薄膜压盖密封,度过整个夏天和秋天;进入11月,再将棉被和塑料薄膜打开,利用当地冬季寒冷气候降温;次年春季回暖前,再次压盖密封。这样,大豆便会在低温中长期保存。即使三伏天,温度也保持在8-24摄氏度之间,安全度夏。

没有任何强制制冷,没有任何外在措施,节能、环保、绿色。

经过严格测验,休眠3年零5个月之后,这些大豆粒粒如新,不但没有走油,发芽率还保持在95.5%以上。

这个数字,创造了东北大豆在华北地区储存保鲜的新纪录!

一个老太太卖冰糕的土办法引发的灵感,攻克了大豆储藏难题!

土专家,土办法;大效益,大突破!



随着国家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尚金锁领导的粮库也组建为河北柏粮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依靠科技创新和诚信经营,柏粮同样一路辉煌。

国家规定,发运粮食时,麻袋缝口必须缝满9至11针,柏粮员工却坚持缝满11至13针,贵重品种则迂回缝满24针;为避免中途脱秤,每袋多装一些;为避免车厢污染,节节车厢都要加铺苇席。

成都市成华粮油公司定购100万公斤玉米,合同规定当年7月底到货。不料南方大雨,铁路中断。尚金锁决定绕道襄渝线运货。宁肯多出运费,也要按期运到。

远在广东的茂名火车站,只要打出“柏粮到货”的牌子,粮食不用出站,就被抢购一空。

众所周知,这些年,粮食市场潮起潮落,而尚金锁掌舵的柏粮,已经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连续30多年无亏损、年年盈利上台阶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成为全国粮食系统的一面旗帜!

……

是的,几十年来,以尚金锁为首的柏粮,为国家保管了数十亿公斤粮食,从未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科学保粮率达100%!

这,是一个农民对粮食的感情!

这,是一个农民对国家的感情!

尚金锁的保粮科技和故事,早已传遍中国粮食界。2016年9月,他的报告文稿在秘鲁皮乌拉召开的APEC第四届粮食安全部长级会议上印发,其专题片也在大会播放。他的科学保粮成果,走向世界!

只有1.6米身高的尚金锁,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粮食系统的一面旗帜。站在数以万计的国家粮仓面前,站在数不胜数的世界粮仓面前,他都堪称一个巨人!

三十多年来,尚金锁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等称号,并已连续五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几十年来,随着多种储粮技术特别是大豆、玉米储存技术的一一突破,他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粮库保管员”。

但是,他的心底,还有一个隐隐的遗憾。

那就是小麦保鲜技术。

小麦,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口粮,但极难储存,不仅容易发霉,而且害虫太多。自古以来,小麦储存就是农家和国家共同的难题。鉴于此,国家规定,小麦储存期在南方和北方分别为三年和五年,届时推陈储新。而且,传统储存,皆需要药物熏蒸。这样,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巨额的储藏和轮转费用。

尚金锁想,是否可以探索一条少用药或不用药且保鲜时间更长的路子呢?

小麦是热的不良导体。只要合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免费冷源,只要做好冬天蓄冷、春季保冷、夏秋稳准的密闭隔热措施,且控制严密,便可使其长期处于冬眠状态。

真正理想的小麦保鲜,是要使其始终保持一个有活力的健康生命体,只是正在睡觉,随时可以唤醒。

粮堆内部,看似安静,也是一个小宇宙,有微气流运动,有狂风暴雨,有电闪雷鸣,必须要控制。只有创造一个虫霉无法生长繁殖的环境,才能实现理想效果。

原理很简单,但实践太难,实现更难。

为此,尚金锁已经准备了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来,他曾进行过各种试验。

最早用冷沙压顶:在小麦上铺席,席上加纸,纸上再堆积15厘米厚沙子。把沙子洒干,净化处理,在冬天冷冻后,半夜2点至天明时分压顶。这样太费力气,成本也高,且容易污染粮食。

他还试验过棉被压顶,但因为消防政策等原因,停止试验。

后来,试用各种保温材料。虽然有效果,但投入太大,不能推广。

再后来,他改变思路,不做加法,改用减法——不压盖任何保温材料。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简单、最节俭、最实用的方法:仓库吊顶;仓墙加厚50-70厘米,外墙喷一层白色泡沫进行隔温,阳面25厘米,阴面20厘米;门窗严格做好密闭隔热。

2020年,他正式向着这个难题冲锋。

这一年,他试验储存1万吨,分两个仓库。

6月中下旬,小麦收获,净干处理后,按常规程序入库。进入冬天后,采集大自然冷风。选择最寒冷且干燥日子,机械通风两次,每次三五天,使仓库温度降到零下3-5摄氏度。而后,密闭热源,严格监控。

这样,第二年七八月,即使外界高温接近40摄氏度,仓内温度最高也只有15度,粮堆内部最低温度仍保持在2摄氏度左右。小麦常年冬眠,残存的害虫更是处于冷麻痹状态,无法生长繁殖。

整套管理,万千细节,滴水不漏,密不透风。

两年过去了,一万吨小麦粒粒如新。

两年来,他天天守在仓库里,像刚参加工作时一样,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摸摸又闻闻,像母亲,又像父亲……

从各种数据来看,一切正在抵近理想目标。

一项全新的“小麦低温绿色保鲜储存技术”,正在顺利进行!

尚金锁希望,这项保鲜技术成功之后,中国粮仓里的小麦储藏轮换期从3-5年延长为8-10年,而且不用任何药物。这样,每吨小麦的储藏和轮换费用可降低50%左右。


全球粮食储备能够维持多久?

英国《卫报》2007年11月报道,全球粮食库存只有57天,和1962年历史最高水平的81天相比,下跌30%。

近年来,全球粮价屡创新高,引发一些地区的社会动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历史最低点。

全国有数千家粮食储备库。一座座巨大的粮仓,像一个个巨大的稳压器,在无形中稳定着市场,稳定着社会。

仓廪实,天下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决不能把饭碗交给外国掌管。

中东北非动荡,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俄罗斯因荒灾停止粮食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乘机抬高粮食价格,引发物价飞涨。

……

对于国内外粮食形势和粮食安全问题,作为粮储专家的尚金锁,研究颇多,思考颇深。

在农村家庭存粮情况调查中,他发现,现在农民家中基本上不存粮,而在过去,农民家中都存2-3年的粮食。现在农民存粮大幅下降,消费现吃现买。

多年的粮食工作经验告诉他:这种消费方式的显著变化,已经成为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

为此,他连续多年提出增加地方粮食储备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4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地方储备500亿斤,进一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从2018年开始,他连续多年提交加快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建议。终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尚金锁,是一个粮储科学家,赤脚站在黄土地,最接地气。但他又是一名党员,更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他必须把自己在基层的真实感受,告诉中央。

的确,他的关于粮储和“三农”方面的多项建议,大都被国家采纳。

粮食神圣,粮仓美丽!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安全!


(来源:“春雷纪实”微信公众号 。原文载202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副刊,有删节。作者李春雷。)


编辑:苏静    孟文倩(实习)  责编:郭小丽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