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卓绝的迁安抗战
作者:董连辉
来源:河北党史网 时间: 2025-08-17 字体:【大 中 小】
迁安,北倚燕山,东濒渤海,是一块充满生机的革命老区。抗战期间,迁安县辖迁西县,地处长城要塞,北与伪满控制的热河省相接,在军事上对中日双方都有重要意义。民族危亡之际,迁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这里是八路军游击活动的中心区,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核心区域。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全县军民伤亡1.8万余人。
1942年八路军12团干部战士穿越青纱帐,挺进迁安
一、迁安抵抗早,冷口之战成败决定冀东得失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随后制造傀儡政权“满洲国”,侵占热河,长城以外全部沦陷。
1933年元旦,日军开始对山海关进行军事进攻,中国守军何柱国部奋起反抗,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1月3日,山海关失陷,何部退守石河一线。数月内,国军爱国官兵与日寇激战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重要关口。
1933年3月4日,日军第14混成旅团米山先遣队击败国军29军106师,抢先占领冷口。
3月6日夜,32军139师师长黄光华奉上级命令率领师主力抵达建昌营南侧,黄光华决定对冷口关守实施主动进攻。7日傍晚, 139师乘夜色分三路向敌人进攻。717团一营在营长王长江指挥下向日军阵地发起冲锋,一时间,冷口杀声震天,日军溃逃而去。战斗仅用两小时,被日军占领四天的冷口就被我军夺回。139师夺回冷口后,开始抢筑工事。当地老百姓自发行动起来,有人出人,有物出物。有人拆下家里门板送到阵地上说:“没有了国,还有什么家?”一些老人甚至捐出寿材,说:“只有将小鬼子打跑了,在地底下才能闭得上眼。”由于关口两侧山石坚硬,一把新镐到战士手里,一天就磨秃了,各村的铁匠闻讯,在降地上支起铁匠炉,现场赶工,叮叮当当,很快,一把把锋利的铁镐又回到战士们手中。
3月8日,军长商震得知冷口收复的消息后,增派141师721团和炮兵一营给黄光华,命令他们担负冷口及附近的刘家口、白羊峪一线防务。
3月19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4旅团在第6师团、第8师团各一部增援下向冷口再次发起进攻。双方厮杀数日,日军一次次攻上来,被我军一次次打下去。25日,日军又由榆关方向调来3000余人,在飞机、大炮和二三十辆战车的配合下向我冷口外阵地猛攻。我山顶工事多数被毁,战斗愈来愈残酷。
日寇关东军总司令武藤见长城各口屡攻不下,命令第6师团松田第11旅团全部向东线冷口一带移动,高田第36旅团第41联队,第14师团骑兵、榆关方面的服部旅团全部、古北口方面的川原部队及大量炮兵、飞机共30000余人向冷口附近集中,企图用“突破一点,打乱全线”的战术,达到攻破长城防线的目的。
4月5日,日寇第16师团长率领三万余主力,以大量的飞机、大炮和近百辆坦克向冷口以北阵地及其以西白羊峪要隘猛攻。敌人先以飞机连续狂炸,继以炮火集中猛轰。139师的冷口、肖家营子、刘家口、白羊峪等阵地与日军发生全线激战。
在隆隆炮声中,守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依托有利地形和工事,居高临下,拼死防守,挡住敌人的进攻。日军见强攻无效,纠集优势炮火,配合飞机向前沿阵地再次猛烈轰击。守军工事多处被炸,伤亡甚多。日军骑兵也配合步兵向侧翼冲杀,战士们对着奔腾的大洋马射击,放倒不少。
10日夜,日军再次增兵2000余人投入战斗,马道沟、燕窝沟口阵地先后丢失,黄光华被迫命令第715团撤回长城口内防守。11日凌晨2时,各部按时发起进攻,试图收复燕窝沟口,但几经冲杀,始终无法攻占阵地,参与进攻部队反遭到重创,黄光华被迫命令停止进攻。7时30分,日军发起全线进攻,守军伤亡惨重。此时,冷口西侧10公里远的白羊峪正经历着最严峻考验。虽说冷口与白羊峪同为32军防线,139师与141师为兄弟师,由于兵力不够,无法相互支援,只能各自为战。 经过五天血战,白羊峪已经化为一片焦土。守卫在这里的郭维藩141师721团官兵所剩无几,三营长戴瑛不知所踪。三营仅剩的几名战士,在后援无望情况下,打退敌人又一次进攻后,无奈向后撤退。日军乘此突破防线,杀进了关口。白羊峪失陷后,冷口中国守军腹背受敌。
很快,日军进入到冷口、刘家口之间防线,突破蒋纪珂717团的左翼,占领冷口左侧某高地。
深夜,师长黄光华为避免全军覆没,请求撤退,整顿部队再战。商震准许撤退,并称已派141师增援冷口,可惜为时已晚,败局已定,冷口失陷。日军继续南侵,占领建昌营,进犯迁安县城。守城王以哲部一个营奋起抗击,日寇用大炮向县城猛烈轰击,同时配以飞机轰炸。黄昏,守城部队弃城西撤,迁安县城沦陷。驻守迁安西部的喜峰口(今属迁西)的29军腹背受敌,被迫撤至通州以东运河布防。
冷口防御战官兵阵亡上千人,因高层抗敌意志不彻底,最终失守,迁安沦陷,直接导致整个冀东沦陷。5月13日,日伪军在迁安境内渡过滦河,分东西两路威胁滦州侧背。国军各部集于唐山,5月16日晚,国军完全退尽,各机关人员随之去天津,地方治安无人维持。5月17日,日军占领唐山。5月31日,国民政府与日本关东军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将包括唐山在内的冀东广大地区划为“非武装区”,撤出一切武装部队,由警察保安队维持地方治安,名义上该地区仍隶属中国政府管辖,实际日军通过各种手段将该地区置于有效控制之下。1935年11月25日,大汉奸殷汝耕在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土肥原贤二策动下,宣布脱离中华民国,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前身),冀东22县数百万民众成为亡国奴。
1942年春,冀东八路军干部战士在群众帮助下横渡滦河
二、迁安抗战持续时间长,中共迁安市地下党组织起源迁青平联合县三总区
国军撤退、冀东沦陷后,中国共产党扛起抗战大旗,彰显民族韧劲。在中共地下党秘密领导下,反击奴化教育,组织冀东抗日大起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粉碎日伪军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及日寇在长城沿线制造的“无人区”,抗击日伪军12年,最终赢得抗战胜利。
由于抗战时期迁安迁西同属迁安县,今迁西县属于冀东革命根据地腹地,各级党组织成立早于迁安地区。时至今日,迁安党史表述依然将迁西县党组织发展情况作为迁安源头。历史角度看,没有问题,迁安党组织确实起源今迁西县。从现实看,对今迁安辖区早期党组织发展脉络没有梳理清楚,埋没早期迁安抗日根据地的实际领导者。
笔者简单梳理今迁安市辖区党组织发展脉络。1932年冬,中国共产党在县城南建立的后建立宋庄、丁庄、爪村三个支部。两年后,县城南宋庄等三个支部与县委失去联系,有的党员脱党,有的下落不明,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今迁安辖区发展中断。1938年8月11日,八路军第四纵队31大队攻克迁安县城,建立迁安抗日政府。9月初,日军包围迁安县城,因寡不敌众,抗日政府被迫撤出迁安县城,转移到迁安、滦县、丰润交界的山区。1938年底至1939年上半年,迁安县县委委员均在部队任职,地方党组织基本停止活动。1939年10月,迁安抗日政府解体。
1939年10月,冀东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丰(润)滦(县)迁(安)联合县在丰润马庄户村建立,由此至抗战结束,涉及今迁安市辖区的联合县共 7 个,分别是:丰(润)滦(县)迁(安)——迁(安)滦(县)丰(润)(1939年10月至1946年2月);迁(安)遵(化)兴(隆)(1940年2月至1943年7月);迁(安)滦(县)卢(龙)(1940年11月至1942年8月);迁(安)青(龙)平(泉)(1941年8月至1944年3月);迁(安)卢(龙)抚(宁)昌(黎)(1942年10月至1944年10月);迁(安)遵(化)青(龙)(1944年3月至1944年10月);迁(安)卢(龙)青(龙)(1944年4月至1945年10月)。
7个联合县大都是“迁”字当头,可见迁安的重要性。由于1938年大起义成立的迁安政府昙花一现,忽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联合县时期开辟出来的抗日据地是开创性的,谈不上恢复根据地。中共迁安地下党组织实际是在开辟抗日根据地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的,即沿长城沿线从西北向东南逐村发展党员,逐步建立村、区级基层政权。
丰滦迁联合县早期主要涉及迁西辖区,在今迁安辖区没有形成区级政权。迁青平联合县三总区是今迁安市辖区第一个总区级抗日政权,不仅建立时间早,存在时间长,而且管辖面积大,在迁安抗战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作用,这里是今迁安市地下党组织起源地,存在时间为1941年8月至1944年3月。迁青平联合县三总区实际是从1940年2月成立的迁遵兴联合县滦东区(狭义滦东,今迁安城北一带)发展而来。
迁青平联合县三总区辖区范围:东至迁(安)建(昌营)公路,南至迁安县城,西至滦河、罗家屯,北至长城。以组织史资料为准,保守统计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刘皮庄、五重安、擂鼓台、商庄子、雷庄、建昌营、闫家店、上射雁等12个公社(乡),共二百多个村庄。三总区所辖多个分区,分区下属中心村、行政村抗日基层组织。而且,三总区辖区面积比同期位于迁西县的一、二总区辖区面积要大。
迁青平联合县三总区战略位置异常重要,辖区既有高山也有丘陵、平地,进可攻、退可守。辖区周边紧邻迁安历史上建昌营、罗家屯(今属迁西)、县城等重要商业重镇。相比迁西山区及长城以北口外地区,迁青平联合县三总区交通、经济都比较发达。而且,这一带山庄民风淳朴、强悍,具有革命斗争传统,自然成为与日伪斗争激烈的前沿地带。国军长城抗战的白羊峪、冷口关均为迁青平联合县三总区所辖。
日寇占领迁安县城
三、迁安抗战异常惨烈,早期被埋没的英雄众多
迁青平联合县三总区重要战略性位置决定中共领导下的迁安抗战异常惨烈。
在全民族抗战中前期,三总区地下党开辟地区一般采取“亲连亲、友联友”的方式发展抗日救国会统战组织进行,在村一级的基层政权,多是以“两方面政权”形式出现,即明着应付日伪,实际给八路军办事。当时,发展党员都是单线联系,横着不发生关系,党员入党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我地方工作人员,人人都有化名,各村也有化名。经常在一起工作的同志相互之间都不打听对方的真实姓名,哪方人士等家庭具体情况,只听口音辨别对方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党务工作者的任职是保密的,只有上级领导掌握,本人知道。其他同志即便知道也不直呼其职务。尽管如此,抗日干部还是前仆后继慷慨捐躯。
迁青平联合县三总区首任区委书记李方州,化名石明。早期为迁安肖家庄知名教书先生,反击奴化教育,投身革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李方州在迁安城北长城沿线一带组织抗日力量,秘密开辟抗日基本区。1942年7月16日(农历六月初四),因汉奸出卖,李方州被驻罗家屯日伪军在肖家庄、王古庄游街后当众杀害。由于迁安前期抗战惨烈,无法保留原始档案等历史原因,李方州捐躯79年后才被追认革命烈士。迁青平三总区首任区长马玉华,又名马俊华,迁西县大寨人,1943年在迁西翻鞍寨北沟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三总区早期其他区干部大都是迁西人,分区以下基层干部捐躯者众多,活下来的区干部多隐居乡村,因文化不高等历史原因,没有留下回忆文章,导致迁安中前期地下党组织研究成为空白、史料缺乏。
在日伪档案资料里,日伪军对共产党恨之入骨,如驻迁安罗家屯(今属迁西)伪治安军独立20团团长高首三杀人如麻,绰号“高阎王”,他采用各种酷刑折磨被捕的地方干部,如打鞭子、灌辣椒水、灌洋油、灌尿、压杠子、用猪毛绳子捆七道、脸上蒙七七黄钱币喷凉水、滚钉板……无所不用其极。李方州就是被高首三部和大汉奸反共自卫团团长秦海清等杀害的。
迁安是抗战部队抗敌的最前沿,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核心区域。在我抗日政府物资、情报保障下,冀东八路军主力十二团同日伪军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辉煌战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在迁安境内共发生大小战斗五百余次,很多重要伏击战均发生在迁安,如1942年8月8日全歼日本关东军原田东两王牌中队的彭家洼伏击战,1942年12月18日歼灭日本山本中队的大贤庄伏击战,这两次战斗堪称经典的伏击战,均发生在冀东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扭转迁安抗战低潮局面。
三总区作为迁安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众多抗日英烈被尘封。这些烈士最早在迁安参加革命,最早燃起迁安抗战烽火,经历迁安中前期最艰苦最惨烈的抗战阶段,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中大多数抗战事迹、事略没有写进当地党史、文史资料,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没有记载……
考证史料发现,李方州是抗战期间牺牲在迁安级别最高的我政府地方干部,总区级。八路军十二团首任团参谋长兼一营长欧阳波平是抗战期间牺牲在迁安级别最高部队干部,副团级。遗憾的是,这两位前辈抗战事略至今没有收录《迁安市志》,也没有独立的雕像供人缅怀。
英烈被埋没,与战争残酷有关,也与后来区划调整有关。抗战胜利后,迁安西部独立建迁西县,上世纪八十年代集中研究党史、抗战史高潮期实施属地管理,导致两个县的抗战史割裂,缺乏系统完整性深入研究,忽视今迁安市区以北的中共地下基层党组织发展脉络及早期迁安抗战重要人物和事件研究。
无数前辈以热血和生命铸就百折不挠、坚韧不屈、视死如归的抗战精神。无论是迁安本地的李方州式的地方干部,还是欧阳波平式的外来部队干部,他们的躯体融入燕山滦水这片热土,是迁安的骄傲,他们以青春生命诠释伟大抗战精神,彰显中华民族铮铮铁骨。
1942年那个早春,李方州前辈站在长城脚下小关村敌人扫荡后房屋废墟上鼓舞抗日群众的豪迈地说:“敌人烧了草的我们盖瓦的,烧了瓦的我们盖琉璃的……”如今,迁安琉璃房遍及城乡,他会含笑九泉。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需要挖掘完善史料,尽最大限度客观还原悲壮抗战,告慰英烈,铭记民族韧劲。
(作者单位:廊坊日报社)
编辑:苏静 刘齐宇(实习) 责编:杨立辉 冯帅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